马振仁制作建筑模型。
在日前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,原州区政协委员、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马振仁在列。
这份殊荣是对马振仁40载匠心守一艺的肯定,也是他留住传统建筑根与魂的体现。
固原古建筑营造技艺自清光绪年间就以师徒“言传身教”的方式世代相传,至今已120多年,历经五代,马振仁是这项技艺的第三代传人,从设计到施工,他以精湛的技艺和无私的奉献精神,成为固原传统建筑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承人。
拜名师学技艺 找到人生方向
走进固原市大原古建筑技艺传承保护基地,按照一定比例对照国内有名的古建筑仿制而成的微缩建筑精妙绝伦,令人拍手叫好。
“从民间建筑到官式建筑,总共是12大类1200多件展品。从工具到模型到构件,再到工艺流程,基本上涵盖了传统建筑所有的内容。为了让参观游客真切感受古建筑营造之美,部分模型采用剖面展示,游客可以清楚地看到框架结构。”马振仁说。
固原市大原古建筑技艺传承保护基地倾注了马振仁一生的心血,也是他技艺传承的象征。
1965年出生的马振仁从小生活在固原,这座曾遍布钟鼓楼、凌霄阁、白云观、城隍庙等古建筑的西北古城让他自幼便喜欢上了古建筑,也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。
随着年龄增长,马振仁对这门技艺的渴望愈发强烈。高中毕业后,他选择了学习古建筑技艺,1982年马振仁拜师固原有名的工匠崔仁为师。
“原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逐渐发展起来是在我师傅时代,他20岁拜师谢福林、赵正祥学习木工和瓦工技艺,从小生活在古色古韵的老式建筑内,让他多了几分悟性,学习建筑技艺更是得心应手。”马振仁说。崔仁已是古建筑行业的佼佼者,但他还在努力学习钻研,他对燕尾榫、柱头榫、插销榫、馒头榫和搭交榫等关键技术,已熟练地掌握和运用。
通过十余年的刻苦学习与历练,马振仁全面掌握木作、土作、砖瓦作等技艺。在崔仁的带领下,通过实地考察走访,他不仅总结出了六盘山地区传统建筑斗拱的基本构造和组合规律,归纳整理了斗拱模数制度和权衡尺寸,编制成口诀传授,解决了工匠们制作斗拱无规可依、无矩可循的问题。通过分析各类土质,调整水、土、草的比例关系,升级改良材料,大大地提高了生土建筑的抗碱性、抗渗性和耐久性,为我国北方生土建筑保留了珍贵的技术资料。
正是这份近乎执拗的专注,让马振仁逐渐成为固原传统建筑技艺的“活地图”,创造了一个个奇迹:1997年,马振仁和崔仁仿照故宫雍和宫牌楼,在东岳山底建造了固原第一座三间四柱七顶牌楼;1998年,马振仁对固原古城墙进行了实地测量,走访民间,考察西安古城墙等建筑,并收集了大量的资料,对固原和平门、靖朔门进行了修复;2007年,马振仁参与了固原文澜阁文物修缮工程。
一榫一卯藏匠心 传承守护古建筑
守一份初心,暖一方热土。
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,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不仅是一门技术,更是一种艺术,是“技”和“艺”的结晶,是文化艺术的瑰宝。
“中国古建筑技艺博大精深,想把这一门技艺学通学透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如何把这些特色保留下来,更非易事,必须有传承下去的决心和勇气。”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固原传统建筑,2008年马振仁成立了大原古建筑技艺传承基地,该基地在2012年6月9日被固原市政府正式命名。
为使这门传统技艺得到更好发展,马振仁格外重视传承人的培养,于2014年成立了宁夏大原古建筑文化艺术有限公司,有员工76人,其中传承人28人,第四代传承人胡伟容就是马振仁的得意门生。
2006年从学校毕业后,胡伟容跟着马振仁学习技艺,接触到的第一个工程就是古建筑修复,白天跑施工现场,晚上查资料画图纸,在旁人看来辛苦的工作,胡伟容却乐此不疲。经过十多年学习和实践,如今已经可以独当一面,完成古建筑技艺的保护、传承及文物仿古建筑的设计和修缮。
“在传统古建筑的大木放线和画线上她做得非常纯熟,加上扎实掌握绘图、配料、跑料、打眼、油漆彩绘等技艺,一些工程交给她,我非常放心。”提起这个徒弟,马振仁竖起大拇指,一个女孩子不怕苦,能吃苦,这就非常难得,加之年轻人对电脑软件的灵活运用,大大提高了古建筑微缩场景复原的效率,提高了准确度。
除以师徒“言传身教”的方式传承古建筑技艺,马振仁还开设了大原古建筑技艺传承基地陈列馆,馆藏建筑展品常年免费开放。他还定期组织传统建筑知识讲座和研讨会,邀请老匠人传经授艺,并推动该项目走进固原市职业技术学校和劳务培训机构,让更多的人接触这项手艺。“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这项技艺的学习中来,只要有人学,我就倾囊教授,只有坚持不懈地传承,这项技艺才会绵延流长。”马振仁说。
40年风雨,马振仁以榫卯为笔,在西北的大地上写下了一部“匠人史诗”。他修复的不仅是建筑,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;他传授的不仅是技艺,更是一份对文明的敬畏。他用行动和成就证明了传统建筑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生命力。他是一位真正的文化守护者和传承人,为固原乃至整个宁夏的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(记者 郝 婧 实习生 杨敏莀 文/图)
宁夏人大网 | 宁夏政府网 | 宁夏纪监 | 宁夏党建网 | 宁夏财政厅 | 宁夏发改委 | 宁夏公安厅 | 宁夏环保厅 | 宁夏审计厅 | 宁夏卫生健康委员会 |
宁夏商务厅 | 宁夏农业农村厅 | 宁夏水利厅 | 宁夏人保厅 | 宁夏交通厅 | 宁夏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| 宁夏文化和旅游厅 | 宁夏教育厅 | 宁夏科学技术厅 | 宁夏工业和信息化厅 |
宁夏民政厅 | 宁夏招商网 | 宁夏文明网 |